新时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4-08 来源:日博娱乐城关工委

梅河口市第一实验小学

 

问题一:家长包办过多,“你的事情我做主”,缺乏对孩子参与权的尊重,弱化了孩子的能力

时下,有些年轻人不愿工作,闲散在家,经济上则完全依赖父母,被称为啃老族。一些大学毕业的孩子也加入到了啃老的行列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孩子从小被父母捧着抱着,养成了不爱劳动、不能独立生活、责任心差的习惯。一旦走向社会,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面对困难和问题,没有能力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只能重新回到父母的怀抱,继续依靠父母生活。事实上,如果站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立场上分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事包办过多,所掩盖的是父母们对孩子权利的剥夺。在一些父母的潜意识中,亲子是一体的,自觉自愿地包揽了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为孩子自身的成长创造条件。孩子在家里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动手做事,使得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的权利受到限制。

放暑假了,一位母亲冒着酷暑给10岁的儿子报了美术班、钢琴班,兴冲冲地告诉孩子。没想到儿子却板起面孔说:妈妈,您跟我商量过了吗?妈妈愣住了,苦笑着回答:你这么小,还用跟你商量什么呀!我那还不是为你好?儿子依然不领情。

一些父母不顾及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们的长远利益,习惯于把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内容,确定生活目标和行为选择;在教育方式上,热衷于对孩子单向度的、教条式的说教,不屑于征求孩子的意见、取得孩子的认同;在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上,以成人为中心的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循规蹈矩被奉为楷模……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当孩子们以其童心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接受新思想、模仿新事物做出行为选择的时候,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常常被父母们视为不轨而横加限制。

一些父母在埋怨孩子不好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自己孩子是否符合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是否认同。尽管许多父母的出发点确确实实是为了孩子好,但是缺乏对孩子参与权的尊重,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由从小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开始,逐渐发展为缺少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在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

问题二:父母“望子成龙”,履行职责偏颇

父母对孩子的首要职责是保障其生存权,抚育孩子健康成长。在现实中,或许没有父母不认为对孩子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我们关注孩子生命的质量、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却也实实在在地感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生命的漠视。

一些望子成才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年幼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孩子的自主休闲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了;有的父母担心学校减负影响孩子升学分数,自己给孩子增负 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第二课堂”……

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孩子们点点滴滴的不良生活习惯开始形成,并在不知不觉之中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到头来,又会由于体质下降、精力不足而影响学习效能,甚至耽误了孩子的学业。

有不少孩子对父母们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以及一味地抓学习而束缚孩子手脚的种种做法相当反感,极大地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这也是家长们抱怨受累不讨好的症结所在。仅此而言,许多人感到家长难当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三:打骂,催化了孩子不良心理与行为

在我国,家长打骂孩子,虽然通常被认为是不良的教育方式而受到大多数人的谴责,但这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一些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没有权利干涉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没有过错;很多人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认为打自己的孩子与之是两回事……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是人,是独立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积极的主动的权利主体,他们的发展过程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影响和教育的过程,自身也应当积极参与并影响这个过程。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家庭保护的根本,也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

一、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二、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制定了家长学校的相关制度,定期开展家教知识的培训,开办家长学校,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讲座;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家长学校的工作机制,实施家校互动,共同改善教育环境。我校还确定了家庭教育的三大主题:一是家校教育的整合,二是家庭学习指导,三是家庭心理指导,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活动等等,使家庭教育思路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中间这一段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三、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