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玉堂帖》 原名《阅古堂帖》,韩(什么)胄辑家藏宋代帝王及晋王羲之至当时名人墨迹,共10卷。由其门客向若水编次,摹勒上石。向若水精于鉴赏,擅长刻帖,所以此帖摹刻精善。开禧年间,韩(什么)胄被诛,其帖没收入内府。嘉定年间改为今名,拓本流传极少,明代已无全帙。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残本数卷。
《博古堂帖》 绍兴年间,新昌(今浙江省新昌县)石邦哲辑刻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自周穆王《吉日癸巳》至唐代白居易《诗简》计27种,陈思《宝刻丛编》著录。此帖选刻俱佳,后世评论晋、唐小楷,多以越州石氏诸刻为标准。原石早佚,拓本可信的很少。
《淳熙秘阁续帖》 淳熙十二年(1185)以内府自南渡后续得墨迹摹勒上石,共计10卷。此帖宋亡后毁灭无存,流传绝少。
此外,宋刻法帖流传至今的残帖有:《姑熟帖》,约刻于淳熙五年至十六年;《郁孤台法帖》,绍定元年(1228)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聂子述摹勒;《凤墅法帖》,嘉熙、淳(什么)(1237~1252)年间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曾宏父摹刻,内容为宋人书迹;《忠义堂帖》,嘉定八年(1215)永春(今福建省永春县)留元刚刻石,均为唐代颜真卿书迹,共10卷,嘉定十年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叫(什么)嵘的续刻1卷;《东坡苏公帖》,乾道四年(1168)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汪应辰集刻,均为苏轼书。
中国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
明代刻帖继承了宋代的传统,仍以汇集刊刻历代名人法帖为主。早期所刻的《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和后来的《停云馆帖》、《真赏斋帖》、《余清斋帖》、《来禽馆帖》、《戏鸿堂帖》、《墨池堂选帖》、《郁冈斋墨妙》、《玉烟堂帖》等,都是这一类的著名法帖。与此同时,一些文人雅士搜寻祖本《淳化阁帖》的兴趣也十分浓厚。经过南宋和元代的多年战乱,到了明代,宋拓《淳化阁帖》已日见稀少,他们把搜寻到的旧拓本进行翻刻。著名的有顾从义刻本、潘允亮刻本和后来被考订为袁(什么)的刻本,这些虽然都是依据所谓“贾似道本”翻刻的,却各有不同的丰神和情趣,论者有“潘本瘦而顾本肥”的评论。另有一种是以明内府收藏的宋拓本为底本翻刻的,即肃潘翻刻的《肃府淳化阁帖》,也是明代著名的刻本。除《淳化阁帖》外,明代还翻刻了不少其他宋代的汇帖,加《绛帖》、《大观帖》、《星凤楼帖》、《秘阁续帖》等。其中有的是帖贾(碑帖商人)为了营利而刻,摹刻失真,技术恶劣。此外,明代也刻了一些断代法帖和个人法帖,如《晴山堂帖》、《宝翰斋国朝书法》、《旧雨轩藏帖》、《澄观堂帖》等,都是属于专集明人墨迹的法帖。《雪浪斋帖》、《晚香堂帖》、《古香斋帖》等,则是分别汇刻苏轼、蔡襄墨迹的个人法帖。但总的说来,它的汇集、镌刻已不如宋代那样规模宏大了。
明代刻帖的特点
中国清代有宫廷刻帖和民间刻帖两种
清代刻帖前期以宫廷为盛,据《国朝宫史》和《续国朝宫史》记载,其镌刻法帖有百种之多,大都是乾隆时所刻。其中有集历代名家书法的丛帖,更多的则是康熙、乾隆个人的专帖,还有大量的是联句诗。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宫廷刻了第1部丛帖,即《懋勤殿法帖》,这是从清宫早期所藏的墨迹和旧拓中选辑的。《渊鉴斋法帖》和《避暑山庄法帖》都是以康熙自己书写的字或临摹书家名迹刊刻而成。乾隆初年将雍正所书的训谕及各体诗文,以及临摹诸家的名迹,刻成《朗吟阁法帖》和《四宜堂法帖》。这些帖刻成后,都储藏在宫中,传拓很少,流传在民间更少,所以知者不多。故宫博物院藏有原石和初拓本。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将自己所写的诗和经书,以及临摹古代书家名迹摹勒上名,刻成《敬胜斋法帖》,共40卷。原石现嵌在故宫乐寿堂、颐和轩两廊。乾隆还命内廷诸臣为张照所书御制诗文和临摹的名人墨迹,编次摹刻成《天瓶斋法帖》10卷;为汪由敦编次摹刻成《时晴斋法帖》10卷;为刘墉摹刻《清爱堂帖》等。乾隆时最著名的法帖为《三希堂法帖》。此外,以《墨妙轩法帖》、《兰亭八柱帖》、《重刻淳化阁帖》等为著名。乾隆以后宫廷刻帖逐渐减少。
民间刻帖
清代民间刻帖的风气也很盛行。清代早期的民间刻帖大都是集历代名人书法的丛帖。如卞永誉的《式古堂法帖》、陈春永的《秀餐轩帖》,虽从明末开始刊刻,但都是到了清代才完成。《职思堂法帖》、《翰香馆法帖》、《秋碧堂帖》,都是康熙间刻成的法帖。卞永誉、梁清标都是清初著名收藏家,他们所刻的法帖,鉴别之精、刻工之优良,在当时法帖中是第一流的。清代初期集刻个人书法的法帖,以集王铎书法的《拟山园法帖》和集傅山书法的《太原段帖》最为著名。
清代中期和后期刻帖之风更为盛行。曲阜孔继涑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等。其子孔广廉亦嗜刻帖,荟萃孔氏所刻各帖,有101卷,名为《孔氏百一帖》。嘉庆间金匮(今江苏省无锡市)钱泳以工书著名,亦嗜刻帖,一生刻帖数十部,还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志等。据《履园丛话》记载有《经训堂帖》、《宝晋斋法帖》、《清爱堂帖》、《惟清斋帖》、《写经堂帖》、《秦邮帖》、《问经堂帖》、《吴兴帖》等20余部。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叶梦龙刻有《友石斋帖》、《风满楼帖》等。金石学家吴荣光刻有《筠清馆帖》、《岳麓书院法帖》等。歙县(今安徽省歙县)鲍漱芳有《安素轩帖》,叶应阳有《耕霞溪馆法帖》。这些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法帖。道光以后潘仕成刻有《海山仙馆帖》,潘正炜刻有《听楼集帖》,伍葆恒刻有《南雪斋藏真帖》。光绪(1875~1908)间孔广陶刻有《雪楼鉴真法帖》、陆心源刻有《穰梨馆历代名人法书》、杨守敬刻有《邻苏园法帖》等。清代刻帖之风极为盛行,种类和数量之多都超过前代,以上都是其中比较著名和流行的法帖。
图文编辑:篆刻微刻
版权信息: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或联系上原作者,如涉及版权事宜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处理,感谢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