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基市徐观,(https://xueqiu.com/8710237580/248341435)
上周的文章《旗帜鲜明的看好红利策略!》里,我们介绍了红利策略,分析了看好红利策略的逻辑。
小伙伴们接下来肯定要问了,那怎么参与红利策略的投资呢?因为本号主要讲基金,我们从基金产品里寻觅红利策略的十八般兵器。
01
红利类指数基金
由于红利策略具有简单的选股逻辑(高股息),适合编制成股票指数,并发行指数基金。
我们以Wind股票被动指数型基金为基础,筛选名称中包含“红利”二字的基金,共有34只。今年以来(截至3月31日)平均收益为6.52%,显著跑赢了沪深300指数(4.63%)。
具有红利特征的指数,大致可分位以下三类:
(一)全市场红利指数
全市场红利指数,是从全市场股票中选择符合红利标准的个体。
目前主要有三只全市场红利指数:中证红利指数、沪深300红利指数和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指数。
中证红利指数和沪深300红利指数都是由中证指数公司编制,从沪深300指数中选样。
中证红利指数要求过去两年连续现金分红且每年的税后现金股息率均大于0,按股息率排名选择前100只股票,并以股息率为权重进行加权(也就是股息率越高,在指数中占比越高)。
中证红利指数基金主要有这些:
沪深300红利指数更严格,要求过去三年连续现金分红,且过去三年股利支付率均值和过去一年股利支付率均大于0且小于1,并按股息率排名选择前50只股票,按股息率加权。
仅有建信基金发了跟踪300红利指数的基金。
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指数由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编制,从沪深交易所的全部非ST股票中选样,因此选股范围比前两个指数大得多。
编制指数时重点考察:过去三年盈利增长为正,前两年每年派发股息且股息率低于1(必须是从盈利中支付股息)。按股息率排名选择前100只股票,并以股息率加权,同时控制个股权重不超过3%,行业权重不超过33%。
标普红利指数与前两个指数有显著区别:
一是对盈利增长的关注,因为稳定的盈利能力是持续分红的基础,许多阶段性高分红的公司,有些是处在基本面高点的周期股,有些公司的历史分红极不稳定,更有一些公司有“意图不轨”的分红,并不能给持有人带来较好的收益;如果一味追求股息率,容易掉入一些价值陷阱。
二是追求成分股稳定,不会因某家公司暂时达不到几个指标而剔除,这使得投资者对指数的稳定性更有信心。
三是对个股和行业权重进行明确限定,保证高分散度,降低投资风险。指数投资更强调分散,像300红利指数,将近一半比例都是金融股,就不是一个理想的指数。
标普红利指数在国内仅有华宝基金发过华宝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501029),截至目前规模仅有11亿元左右,比较小众,但从2021年以来,这个指数跑赢了另两个选手,还是值得关注的。
(二)细分红利指数
细分红利指数主要是上证红利和深证红利,即分别在上交所、深交所两个市场里选择股息率高的股票构成。
上证红利仅有华泰柏瑞的一只基金跟踪(华泰柏瑞红利ETF,510880),规模达到140亿元以上,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红利指数基金,足以体现华泰柏瑞在红利策略赛道的江湖地位。
跟踪深证红利的有工银瑞信(159905)和西部利得(159708)两只产品,其中工银深证红利的规模近23亿,也在红利基金里排名领先。
过去几年里,深证红利的表现大幅跑赢上证红利,主要是因为深证红利指数中,消费行业(日常消费+可选消费)占比近60%,迎合了2016-2020年消费股爆发的行情。当然,自2021年春节以来,这个指数的下跌幅度也更大。
(三)红利smart beta指数
所谓红利smart beta指数,就是在红利策略的基础上,叠加其他选股因子,构建的复合指数。
市场上常见的红利smart beta指数包括:
红利低波指数,在高股息股票的范围内,进一步选择过去股价波动率较低的标的。对波动率的限制使得所选股票的风险更低。跟踪此类指数的基金包括创金合信红利低波(005561)、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008114)以及东方红中证东方红红利低波动(012708)等。
红利质量指数,在高股息股票的范围内,进一步选择每股净利润、经营现金流、毛利率、ROE等指标领先的标的,更强调了上市公司的经营质量(也就是更倾向于选择白马股),行业分布上,医疗、消费、信息技术占了绝大部分。跟踪红利质量指数的基金仅有华夏中证红利质量(016440)。
这两个smart beta指数今年以来分别上涨了10%和11%,显著跑赢了中证红利指数(5%)。
(四)港股红利指数
在红利指数中有一类专注于港股通高股息股票的,我们简称为港股红利指数。
众所周知,香港市场作为全球股市的估值洼地,具有大量高股息率的股票,尤其是在港上市的很多中资股,股息率高于国内A股。例如中国银行在2021年底,A股的股息率为7.25%,而港股的股息率则高达9.21%。因此追求红利收益的投资者会更容易受到港股吸引。
不过要注意,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分红需要扣除不菲的红利税(H股是20%,红筹股则高达28%),而A股分红是可以免征税的(如果股票持有超过一年)。对于高股息股票,这部分差异不可忽视,这也是AH股长期存在溢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点需要注意,由于大量民营房企在香港上市,这些公司过去都是分红大户,因此一度占据了红利指数的很大比例,例如2021年底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数中,房地产行业占31.7%,包括融创、龙光、旭辉、世茂这些地产公司,地产的暴雷使得指数在2022年下跌近30%,远远跑输恒生指数,受伤惨重。
规模比较大的港股红利基金,包括博时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ETF(513690)、上投摩根港股低波红利(005051)和汇添富中证港股通高股息(501305)等。
02
红利类量化指数增强基金
指数增强的概念这两年比较火,在跟踪特定指数的基础上,定期额外获得增强回报,因其简单易懂受到不少投资者的青睐。公募的指数增强基金主要运用基本面和量价类因子对指数成分权重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对原本指数的超额收益。
红利策略里同样有基金公司发行了指数增强基金。
这里要注意,因为有高分红,红利策略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天然就会跑赢红利指数,例如万家中证红利(161907),每年都比中证红利指数多赚3-8个点。
因此我们在考察指数增强基金时,不能仅跟指数比,应该要跟指数基金来比,或者跟全收益指数(即考虑分红收益)比,看看是否稳定跑赢。跟指数比的时候,要考虑基金仓位的影响,毕竟公募指增基金不能满仓股票,需要留至少5%的流动性仓位。
在Wind的股票增强型指数基金分类下,有三只基金是红利增强策略,分别为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100032)、西部利得国企红利指数增强(501059)和浙商港股通中华预期高股息指数增强(007178)。
三家基金公司在量化领域都具有不俗的业绩,不过红利增强还是相对稀少的一类策略,毕竟多数红利股属于大盘风格,相比中小盘更难做出超额。
03
主动权益红利策略
前面我们聊到,红利指数类基金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例如有些行业过于集中,有些周期股比重太大,有些容易出现价值陷阱。对于不想投资某个行业或板块(例如房地产)的红利策略投资者,指数基金也难以满足要求。
主动权益基金则可以在获取红利收益的同时,规避以上问题,体现出更高的灵活性。不过A股作为一个偏好成长风格的市场,专门做红利策略、或者持仓具有较高红利特征的基金还是比较少的,需要深度挖掘。
我们根据2022年主动权益基金的四季报,用前十大股票持仓的加权股息率简单做个排序,再结合对基金经理的定性研究,给大家推荐以下值得关注的红利策略基金经理:
这些基金经理们普遍偏好高股息的股票,而且不会重仓于单一行业,也不是周期股投资风格。他们有时在基金季报中,也会阐述自己投资策略对红利的重视和追求。例如姜诚在2022年四季报中明确说:
投资往往是这样,愿意慢就未必慢,追求快却未必快的起来。
红利策略看起来有点迟钝,但却是夏普很高的一种投资策略,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主动权益的组合里,需要一些红利基金来作为核心仓位。